昨天又到了LUCIA小姐我的每月休假日趴趴走的時間了此回休假LUCIA小姐我和好友又再次來鶯歌陶瓷博物館欣賞展覽了
好友起先一聽就說:啥
不是才剛去過嗎
這下容我說明一下
話說大約在今年7月份時走訪了鶯歌陶瓷博物館,當時館內為了預備9月份的雙年展大活動而沒有什麼特展可看
而也就在前幾週攝影班利用週六有來鶯歌陶瓷博物館這拍雙年展的作品(當時我上插花課去了)
而我在台下看了同學們拍回來的照片就已心動不已
於是我就預計人家我這個月也要來去鶯歌陶瓷博物館看雙年展,也就因為這樣子我拉著好友這一回又來鶯歌陶瓷博物館啦
我本來笑說:我也要來拍攝影作業後來想想改說:我拿好友拍的去交作業
好友皺皺眉頭說:可以啦!只怕你的老師會發現妳前後作業差異很大
的確是這樣,光我們拿的單眼相機等級就不同,功力也差很大
哈哈......我當然是不會拿好友拍的當作業
這樣會讓老師不信任我
我還是誠實的用自己所拍拙略的作品當作業吧
不過我還是感謝好友無敵認真的拍著這些精湛的作品
好啦!接下來邀請您賞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兩年一度的雙年展作品囉
鶯歌陶瓷博物館
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
(02)8677-2727
門票:80元(新北市市民 免費)
新的裝置藝術~燈橋
2018年雙年展
本展將展出全球各地超過40位陶藝家,約70至80件(組)陶藝作品。展覽期間除提供作品展出交流之外,亦有藝術家駐村計畫。另將邀請資深策展人、臺灣陶藝研究者,搭配陶藝家的創作分享進行座談,期望在國際交流中將臺灣文化的深刻面貌介紹給陶藝界及各國人士。
2018年雙年展的主題為:人與土地的原生聯結
人與土地的原生聯結,讓人類具有拿起泥土就能捏塑的本能,考古學家發現一件西元前29,000-25,000年的土製人體雕像,稱為「下維斯特尼采維納斯」的女性裸體陶偶,遠古祖先不單使用陶土製作實用器皿,許多考證指出遠古的人類,除具有原始生存能力,同時透過壁畫、人偶等雕塑探尋精神靈性的歸屬,與未知宇宙的連結。
二次大戰後,不論是戰敗的日本或戰勝的美國,藝術家在環境的巨大變動下,透過創作反映著時代的變遷,尋求精神性的擴充與提昇。當代陶藝就在這個環境風潮中催生而出,而美國與日本正是當代陶藝東西起源的濫觴。陶藝家在作品中反應本國文化與他國型式的影響,或是透過作品記錄內在的省思。從1950年代開始,從偏向造型的尋求與技法的突破,慢慢發展到對內在情感與思想的記錄與對社會的關切。
至於臺灣當代陶藝的發展,根據謝東山的「臺灣現代陶藝發展史」中記錄臺灣於戰後一直沒有辦法形塑當代陶藝的環境,主要關鍵在於當時政治和經濟雙方的嚴峻挑戰,故此臺灣的當代陶藝至1980年代才往前邁開步伐。東西方承載於這樣的一個根本基礎上,推進20世紀直到21世紀的現在,地球村的世紀,東西資訊的混合,國界不再那麼明顯,然而虛擬世界的興起,恐怖主義的加劇,地球氣候暖化的急遽變遷,地球村的居民不分東西都無法倖免,這是個缺乏歸屬感的年代,人與人之間出現前所未有的疏離與惶恐。越多的陶藝家以泥土為創作材料,展露更多元的主題,透過人類的共通經驗,對內深入精神世界的未至之境,對外對社會與世界有著更強烈的關切與連結。思念源於記憶,這些記憶會有多少被存放在長期記憶中?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豪斯曾說:「人都有遺忘的曲線。」藝術家李婉萍認為記憶隨著時光流轉會慢慢淡忘消失,透過反覆思念可以降低遺忘速率,深深刻畫在腦海裡。
心臟茶壺
這是我此次來這想看的作品
少女習作
草莓小姐
刻畫思念個展
作者藉由陶瓷創作追尋生命中的記憶,不管是對家人的思念或是自我的認識。創作時,用反覆及簡單圖形來構圖,運用剔花技法來呈現版畫效果,把心裡的小劇場及氛圍帶入作品中,展現個人的作品風格。李婉萍非常享受繁複細膩的創作過程,每一刀都是不同記憶的回憶。也因為如此,不同時期的記憶構築了今日生活的基礎與養分,更成為她源源不絕的創作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