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星期六
因著原先早上的賞鳥課上課時間改了圖19.gif所以那天早上在不上課的情形之下,我依舊還是想出去晃晃19.gif剛好我昨晚去超市回來經過我家附近里民公告板看到了一些新的展覽訊息圖19.gif其中就看到了台北當代藝術館新的展覽7.gif於是我就搭著公車又再次來去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去囉4.gif說到台北當代藝術館特展,真的總是給人一種很現代藝術的感覺5.gif而這一回展出3個新的特展7.gif這一篇我就先來分享一下在台北當代藝術館一樓展廳裡的兩个习~游文富個展7.gif而那天早上當我來到台北當代藝術館時,館外的裝置藝術也已經換成與此次的特展有關的主題5.gif館外的裝置藝術其實也是特展作品之一7.gif而一大片的竹子築起的竹牆也就是此次特展藝術家之一的游文富先生的作品4.gif而接下來就歡迎您來賞文賞圖120197683_t.jpg

 

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IMG_2129.JPG

 

兩个习─游文富個展

 

本次在當代館的個展,以【兩个习】為名,將文字學中以部首組合衍生字形/字義的概念,關連到游文富本身以「竹」、「羽」這兩種鄉土媒材,發展創作出多樣性當代藝術的志業。此種拆解、重組的概念,在本次展出作品名稱和材料形構之間也有所對應,如:戶外的大型裝置<築 >(竹木凡工)、多媒體裝置 <知音> (矢口立日)、懸吊裝置 <雲>(雨云)...等。本展除了呼應當代館建築戶外場景和室內空間的現地裝置作品之外,也包括了融合中國水墨山水和各國鈔票人像的「羽毛畫」作品系列,這些作品除了展現藝術的種種創意和巧思之外,實際也反映了藝術家不同時期的生活。

 

IMG_2310.JPG

 

竹工凡木(築)

 

「竹」,從竹音,字義是建造。將築字拆解成「竹工凡木」,可追溯早前建築工事所關聯到的竹子、木料、模型、和工匠等。此次展出,游文富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正面廣場,以傳統竹篾編織結合現代鷹架構體,包覆整個當代館的立面,透過「匿形」的概念,逆向詮釋了「築」字的精神內涵和另一種可能。此作使用超過十萬片的8尺竹篾,編成了總面積達1200平方公尺的超大竹質牆面,以有機流動的新姿態橫跨整個廣場,而消解了美術館莊重厚實的紅磚建築,它一面呈現了庶民材料的樸質之美和擴張性活力,另一面也透過和當代館古蹟建築之間「貌合神離」的對話方式,在目前到處追求「都市更新」的時代氛圍中,營造了「整建」或「新建」的雙重視覺,和某種懸疑、辯證的意象。

 

IMG_2314.JPG

 

IMG_2313.JPG

 

IMG_2315.JPG

 

IMG_2317.JPG

 

IMG_2131.JPG

 

 

雨云(雲)

 

此懸吊裝置,原創構想來自中文造字的概念,在古文字中,「云」就是「雲」的本字。從甲骨文字形   分析,「云」的結構,是在「二」(即「上」,表示「天」。)的下面加一彎舒綣線條,意指天空流動的氣流。後來的篆文在上面加了「雨」,為强調天象特徵而造出了新的「雲」字。在〈雨云(雲)〉這件懸吊裝置中,游文富除了以具體有形的材料物象來詮釋流變無形的天候氣象,另一方面,也著眼於「云」另有「說話」的意涵,而試圖讓更多的詩意融入這件作品,讓這個空間激發更多的閱讀想像。此作以細鋼線串結白色羽毛,塑造雲朵飄逸造型和美感意象,同時結合光纖的明滅閃爍,一方面呈現雲和雨的複合變化,一方面營造兩者之間擬人化的詩性對話。

 

DSC08290.JPG

 

IMG_2311.JPG

 

日士寸光(時光)

 

此作位於當代館連接一樓與二樓的迴梯空間,游文富試圖透過一種場景裝置,將此建築中與上下、進出、來去等行動意涵有關的一個公共空間,轉換營造成時光流動的感知場,藉此將當下連結到歷史的記憶和未來的想像。他提到:「1921年建造的當代館,最初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國小,後來成為台北市政府,如今轉型為當代藝術館。這個連通一、二樓的迴梯,曾是許多學校師生、公職人員與民眾進出的動態空間,但現在已成為靜態展覽場域,未來演變則無法知曉!」於此,他以三萬根長100~120公分的染白竹籤為材料,讓它們密集矗立在此迴梯空間中,而順著梯階變化起伏,並立意把「光陰似箭」的動態想像,轉換為讓觀者凝神靜觀時光被定格在一根根竹籤上的細微狀態,和悠遊穿越時光過隙的慢活戲碼。

 

IMG_2137.JPG

 

IMG_2138.JPG

 

矢口立日(知音)

 

此作為藝術家臆造童年成長記憶之作。在他竹山的老家,後門打開就是一望無際的蘆葦田,雙手一撥瞬間躲進了無人知曉的秘密基地,游文富在那裡度過了純真快樂的童年時光,如今故居已不復存在,而蘆葦田也築起了堤防。儘管如此,蘆葦始終是他的自然知音,穿越蘆葦叢的沙沙聲,仍是他內心最甜美單純的一種回憶。此作將「知音」一詞拆解出的「矢口立日」, 轉換為時光流動意象和童年記憶場景的共構。上萬根染白竹籤虛擬蘆葦草叢場景,結合了藝術家反覆跑入蘆葦叢的錄像投影,以及同步產生波動和音響的機械裝置等,就地虛擬了一種「往日再現、舊地重遊」的體驗空間和情境,也具現了游文富擅長透過鄉土材料抒寫個人情感與社會共同記憶的獨特藝境。

 

IMG_2133.JPG

 

IMG_2134.JPG

 

IMG_2136.JPG

 

IMG_2135.JPG

 

朿刀辟土(刺壁)

 

此作有意以一種體驗式的空間裝置,來呼應和詮釋某個歷史典故,同時激發觀者的身心感觸和人文想像。作品取名為「刺壁」,因展間壁面實際裝設了成千上萬支刺牆而出的竹籤,但其創作靈感和整體情境,是來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的意象啟發,希望營造一種空間,讓觀者感受置身「赤壁」之下的悚然和戚戚!在這同時,游文富以「刺壁」拆解出的「朿刀辟土」,構設了一個行動劇場,讓觀者一方面扮演持刀劈荊斬棘,開闢疆土的勇士角色,一方面感受人生如戰場「草木皆兵、處處危機」的必然情境。透過這一件五萬根竹籤穿牆而出的現場裝置,藝術家邀請觀眾入夢探古刺今,遙想蘇東坡「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瀟灑胸懷。

 

IMG_2143.JPG

 

IMG_2142.JPG

 

IMG_2140.JPG

 

IMG_2141.JPG

 

IMG_2144.JPG

 

在雲裡思考

 

此作的創作靈感來自藝術家過去飛官生涯的一段驚魂經歷,當時,飛機升空後突遇機械故障,剎那間,前端玻璃帷幕浮現眾多至親好友的影像,隨著紅色警示燈的閃爍頻率,駕駛艙外的雲端美景彷彿變成了生死轉換的陰陽分界。在此,觀眾除了可以踏上台階,隔著門窗透視藝術家生活起居的空間,或俯瞰被180公分高的羽毛海層層淹沒後的現場,也可以透過縮時影片,回溯觀看現場的原貌和變貌的過程。藝術家透過這個空間裝置,呈現了被白雲存檔的個人記憶,和一種曾經迷失陷落的時空,讓我們透過微微的光,去探尋或窺視隱藏在其中的某些事物符號與情感經驗。

 

這個展間是在走廊上透過窗戶欣賞這個作品m243.gif

 

IMG_2167.JPG

 

IMG_2164.JPG

 

雨云身朵(雲躲)

 

此作結合了膨脹擴大的雲朵和畏縮躲藏的孤獨人影,藝術家透過四萬根染白的羽毛竹枝,創造出一個巨大的漏斗型空間裝置,吞噬了一個無名人物的軀體,僅露出黏滿羽毛的雙腳,以此對比呈現了「自由的雲」和「束縛的人」這兩種概念。將「雲躲」拆解成「雨云身朵」,也暗示著人所面對的兩難,一方面需要腳踏實地,另一方面卻又必須懷抱夢想,看似從雲端跌出的雙腳,或許象徵逃避現實的鴕鳥心態,但雲所代表的心靈自由和身無罣礙,也可能象徵了不向現實屈服妥協的正向意志!

 

IMG_2170.JPG

 

IMG_2178.JPG

 

IMG_2182.JPG

 

IMG_2180.JPG

 

IMG_2181.JPG

 

IMG_2179.JPG

 

江山系列

 

〈江山系列〉作品,融合游文富1983年開始研修的傳統水墨技法,和自行開創的羽毛媒材創作,以各國鈔票上的人像做為題材,並在其中植入了中國的山水圖像,「遠看是名人,近看是山水」的戲碼,除了創造一種奇幻變異的雙重視覺,也隱喻了鈔票所代表的經濟價格與山水所代表的自然價值之間,可能存在的和諧共存或矛盾衝突。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自古擁有江山即擁有「權力」,而現代只要透過金融就能創造和操控「權力」,在此,藝術家刻意將鈔票人物與水墨江山融為一體,也同時有重新詮釋人生「重於泰山,輕於鴻毛」的兩面意義。

 

江山系列展出在走廊間,燈光較暗,以下所拍的較偏暗,請見諒m360.gif

 

IMG_2139.JPG

 

國父4.gif

 

沒用偏光鏡所拍,包涵包涵……看一下啦m21.gif

 

IMG_2145.JPG

 

IMG_2146.JPG

 

IMG_2147.JPG

 

IMG_2148.JPG

 

伊莉莎白二世4.gif

 

IMG_2149.JPG

 

IMG_2150.JPG

 

林肯4.gif

 

IMG_2159.JPG

 

IMG_2160.JPG

 

IMG_2162.JPG

 

IMG_2163.JPG

 

IMG_2168.JPG

 

IMG_2169.JPG

 

IMG_2158.JPG

 

蔣公4.gif

 

IMG_2171.JPG

 

IMG_2172.JPG

 

IMG_2174.JPG

 

IMG_2175.JPG

 

 

洋甘菊~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CIA 的頭像
    LUCIA

    LUCIA的窩

    LUC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