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星期六的早上我搭著公車來到了長安西路的台北當代藝術館
說到台北當代藝術館,我還真的沒來過呢
這一回無意間看到公車有直達台北當代藝術館這附近
於是我就想去看看展覽去囉
台北當代藝術館目前展覽的是雙城記而雙城記是由陸先銘和郭維國兩位藝術家一起的雙個展
而展出的作品內容也以兩人的歷史來隱喻
所指的正是在今天我們所面對的現實以及存在的可能
而每一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理想的社會或者家園
這種理想往往是對一種積極模式的尋求
然而,我這一回來欣賞這個雙城記,還真的是很波折
因為這一次我換了一張有WIFI上傳功能的新的記憶卡
而我星期六那天好不容易拍完的照片
沒想到…居然在讀卡時,被格式化了
照片全都沒了
嗚…偶當時真是欲哭無淚呀
那天晚上我試著用網路上免費的救援記憶卡格式化的軟體,來救看看
結果勒...免費的版本只能救個20MB
想要救全部的照片就得付1500元,有夠貴的
好友說:不然,我幫妳拿回去救看看
我記得去年我也發生過如此的事件
也是好友幫我救的單眼相機的記憶卡
而且去年最後好友也是花一千多元幫我救的
然而,這一回我猶豫了一個晚上,於是乎…Lucia小姐我終於做出了一個決定
也就是隔天星期天再去一次台北當代藝術館
再去拍一次好了
因為我想啊...門票才不過50元
與其花1500元救90張照片,還不如花50元,再去拍個上百張照片,這樣比較划算啦
也就這樣我昨天星期天早上去教會聚會完之後,又再次去了一趟台北當代藝術館囉
不過這一回我換了一張常用的記憶卡來拍
回家小心翼翼的讀照片,終於成功的把照片整理好了
接下來,就請您來欣賞我此次千辛萬苦、歷經坡折而來的照片囉
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台北當代藝術館門前的裝置藝術
售票處
親子影片欣賞區
上星期六來的時候,自己邊看邊拍
上星期天再此來看展時,決定借免費的導覽機,好好欣賞
雙城記~「浮城過影」陸先銘個展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都在奔向與其相反的地方…」查理斯·狄更斯《雙城記》
陸先銘的作品中,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與個體之間的關係不斷顯現。路橋系列是他從上世紀90年代臺灣的城市建設迅速發展開始,他將目光聚焦於這座城市中崛起的現代建築紀念碑。這個工業化的產物象徵著一座城市的精神,然而在這個宏大敘事的現代精神背後,陸先銘將視角拉回這座城市的主體,城市中的人與光陰的變遷。現代化加快了人的生活便捷能力,也加快了現代經濟的高速運轉,它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似乎都成為勢不可擋的必然趨勢。在這個趨勢背後,在這些光鮮亮麗的榮耀背後,無數個體仍然經歷、承受著自身的流變。
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劃人介紹
藝術家檔案
藝術家檔案 包括陳列於105展間內,有關於藝術家陸先銘和郭維國個人生活成長與創作發展的相關資料、文獻、手稿、書籍、日記、圖像、物件及影片…等各種材料;以及設置於105門外走廊,對照台灣當代藝術與社會時代脈動的年表牆。以下是藝術家陸先銘先生的資料。
藝術家陸先銘和郭維國
一樓走廊~過影
本次展出陸先銘將當代館106到108展間外面的長廊,特意改造成為一個體驗式的空間裝置;使用的兩種元素和手法,一是將走廊現有木窗於對面牆重新仿製,以營造一種左右完全對稱的空間架構,進而啟動窗外的實景觀看,以及窗內的文件閱讀—包括藝術家的手繪圖稿、靜態的影像和動態的錄像等;這些在小小窗格上與觀眾最先接觸的「創作文件」,實際都關聯到接下來進入展間所遇見的「藝術作品」。於此,觀賞動線和空間設施的整合,文件閱讀和作品欣賞的貫串,對創作者來說是歷史的回溯,對欣賞者來說則是全新的探索。其二是在走廊前中後段等距設置了四片鏡屏,透過觀眾自行操控轉動鏡屏,鏡子與鏡子之間的相互照映,賦予這個古老懷舊的紅磚廊道,一種人影憧憧、景物交錯的視覺效果,和時光流變的氛圍。
碑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城鄉快速發展,大規模的道路建設工程,具現了社會躍進的企圖,如網絡般串聯各地的高架建設,也同時分割形塑了許多空寂疏離的空間和角落,此作描繪高架陸橋底下,透過巨大的橋柱群透視遠方的一種超現實景觀,天空中分不出日/月的一輪光圈,正照著下方,泛指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建築。這道看來也很像日式神社門面牌樓的黑色剪影,對照今日台灣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完全消失,彷彿也變成了藝術家當年寫下的一個時代預言。陸先銘以低調的黑鐵板、結實的大螺絲釘和映照四周環境及光影流變的曲面不銹鋼板,再現了通常是混凝土質感的高架道路橋柱和橋墩,襯著手繪的天空和遠景事物,將高架橋下荒僻冷漠的空間,轉化為莊嚴寧靜而隱有一種詩意的無人劇場。
雨後、歸、潛龍
這三幅繪畫,包括〈歸〉、〈雨後〉和〈潛龍〉,都是以不鏽鋼板取代畫布,藝術家直接在上面繪圖畫色,有意讓線條顏料和作為載體的鋼板互相試探遊說,從中開拓出特殊的肌理、質感、和光色效果。這三件作品除了實際尺寸特大,畫面的布置經營也刻意強化了建設的宏偉、空間的延伸、和一種視覺對比的張力。
1990年初,高架化的道路建設,開始從郊外的高速公路擴展到都會地區,除了作為聯外交通之用,也被官方正視為解決市區交通阻塞的便捷之道。量體巨大、以車河姿態縱貫或橫越都市地平的高架道路,四處侵入都會空間,不斷地重塑都會的景觀,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都市的印象和環境的感覺。陸先銘即是當時台灣藝壇中,最早對這種時代發展和社會跡象有所感悟,且長程地透過創作來刻畫檢視,進而從中抒發個人想像與見解的畫家。
相較於陸先銘的早期畫作,以濃厚、低調、焦慮的性格,表達了城市建設的未知狀態與失序感覺;這三幅近作屬於現代化已發展完成的城市,雖仍疏離冷漠卻隱藏著溫度,訴說在急速奔騰中仍不可忽視的人性。如〈雨後〉畫面左上方,悠游散步的小紅傘;〈歸〉畫面右上方,急速通過的送貨車,都輕輕點出了四處流動在大城市裏的人文和生機;而〈潛龍〉遠處堤岸上如國家口號、公共標語般浮現的「金劍沉埋、壯氣蒿萊」(引自李後主-浪淘沙),卻好像檯面下的無聲吶喊,註記了過去的滿懷壯志和胸襟理想。
飄飄何所似
此作混搭了陸先銘過去創作中慣用的圖像元素和異質材料,包含寫實的人像、人去樓空的老屋、從頭頂伸向遠處地平線的陸橋、鋼板切割擬造的枯樹、如假包換的LED跑馬燈、直接置入現成物的竹板凳等。陸先銘以這些元素建構一種舞台場景,用來烘顯夕陽餘暉的畫面中央,兩位長者倚坐在長椅兩端,正在交談的日常畫面。
斜陽
奔
此作也是陸先銘本次個展針對當代館空間格局而構想創製的新作,畫家跳脫了本身擅長熟練的藝術語言和媒介材料,大膽地結合雕塑、影像、空間裝置等異質的材料和形式,在當代館的入口形象區到二樓大展間中,就地建構了一件規模巨大而貫穿樓層,組件眾多而意象綿延的超大型裝置。此作主要的符號元素和情境表達,是用一種象形文字式小人物(首見於1988年畫作〈一個長大的夢〉)的25款變奏造型,搭配了不同尺寸規格的台座與穿越樓層的立柱,加上二樓地面不規則展示台構成的圍牆,以及牆面中反覆播出的小人物動畫,從中所鋪展出來的景觀,指涉了在有限的空間環境中,人們或被迫不停向前衝刺、或自我強迫不斷向上爬升的一種社會情境。
此一意念,來自陸先銘年輕時期創作發展的個人境遇,描述生活在社會重重壓力下的眾多小人物,猶如螻蟻般為生活打拚和日夜勞碌,週而復始的工作循環與壓力累積,以及弱勢族群迷走在社會大環境中的一種困頓心境。然而,它也可能意味著叛離和逃脫現狀,追求自由、建構自我的另一種「類群眾運動」。事實是,在這大型裝置中,所有的符號元素群和空間結構物,都流動匯聚到展場正中央,一個高達兩公尺半、由鏡面不鏽鋼打造而成的大型雕塑,它的造型樣式和現場的近80多個小人物雖如出一轍,但感覺比較像英雄領導或引路者,是整場最引人注目的造型符號,也是捍衛自由、鎮守人性的一種精神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