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本來是賞鳥班的戶外課這次戶外課的地點是去台北探索館
然而,那天早上因著我的媽媽身體不舒服
所以我就無法去上戶外課了
而當時我想說反正台北探索館還蠻近的
可以自己來去囉
於是到了星期天的早上,我依舊還是先來去教會參加主日聚會
然後等到聚會結束後,我就搭著公車來去台北探索館逛逛去囉
我要自己來去補課一下了啦
然而,說真的…我真的還不知道在台北市居然有一個台北探索館
而這個台北探索館裡面的內容,真的是比我想像的還豐富呢
它有2~4樓可以參觀
而2樓是特展室,那天剛好沒有特展,所以就沒有開放
而我這一回就搭著電梯由台北探索館的4樓開始往下逛囉
這一篇我就來介紹一下台北探索館的四樓時空對話廳,來賞圖吧
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市府路1號
台北探索館
台北市政府1樓大廳《台北探索館1樓》
台北探索館《4樓時空對話廳》
四樓的時空對話廳,代表著城市,發展與歷史演進,就像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往的臺北,體驗古今對照、時空變換的意境。
臺北古城之旅
300多年前,《裨海紀遊》中所看到的「臺北」仍是一片汪洋大湖,凱達格蘭人在蠻荒的土地上狩獵維生,更在17世紀躍上國際舞臺。18世紀初,閩粵移民進墾臺北盆地,從淡水河流域沿岸開啟臺北「三市街」發展雛型,並於1875年建置臺北府城,為臺北寫下嶄新史頁;1895年日軍兵臨城下,拆了城牆,時移境遷,臺北古城風華依舊。
大南門
大南門又稱麗正門,取宏立端正之意。
小南門
小南門又稱重熙門,重熙意指和樂的盛世。
賢成門
承恩門
景福門
城內記事
臺北建城120餘年,踏上臺北城模型,透過強化玻璃地板,首都核心區模型與古臺北城地圖的交疊下,隱約可見由忠孝西路、中山南路、愛國西路和中華路所圍繞的「城內」範疇, 5座城門規模為全臺第一,也是臺北躍為臺灣首府的象徵。物換星移,昔日古城門或拆、或整修形貌,至今屹立於中華路的北門尚存原貌,榮登國家一級古蹟榮銜,「巖疆鎖鑰」在時代遷移中,仍悠悠地訴說著古城的歲月。
淡水河之歌
每個偉大城市的誕生,總有一條牽繫城市發展的河流,匯集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三大支流,全長158公里的淡水河,正是孕育臺北盆地的母親之河。在她身上,曾歷經多次火山岩堆積、海水灌進、地殼變動等滄桑劇變;平埔族人及漢人在這大河舞臺上譜寫生命史;隨著水運網絡的逐步完備,艋舺、大稻埕等河港集散地應運而生;稻米、蔗糖、茶和樟腦等產業,從內河航運輸送到世界各地。
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方糖,似乎是我的零食糖果
每次都吃上好幾顆,都被我家媽媽唸上好幾番
古董的留聲機
古早時候,婦產科醫生的外出看診箱
群舟雲集的艋舺風情
淡水河上的原住民稱獨木舟為:蟒葛
他們以獨木舟載運內地所產的物品
原住民與漢人以物易物進行交易,在淡水河畔形成群舟雲集的盛況
漢人便以獨木舟同音的“艋舺”來稱呼這裡
城外的常民生活
「一府二鹿三艋舺」描述18世紀艋舺與臺南府城、鹿港並稱三大名城的盛況,遙想當年艋舺郊商雲集、帆檣林立的風光,至今仍可從淡水河碼頭、臺北市第一條老街「蕃薯市街」、「臺灣第一名剎」龍山寺、書院、隘門等,探尋昔日艋舺的繁華痕跡。1853年「頂下郊拚」事件,改變臺北平原的發展軸線,促成了大稻埕商業輻輳「十里洋場」及「茶香歲月」的繁榮景況,從臺北最早的洋樓街與外僑區的貴德街,到南北貨、茶葉、中藥和布匹批發集散地的迪化街,仍然可以感受到大稻埕常民文化的活力。
洋行
位於大稻埕緊鄰淡水河的洋行,是台灣開港後洋行代表的建築之一。
臺北多元城
臺北是一個多元移民城市,從荷蘭時期、清朝、日據、國民政府遷臺、城鄉移民到異國芳鄰,都在這塊土地留下時代腳步。臺灣現代化的思潮、戲劇、音樂、文學、電影、歌謠等文藝活動,由臺北向全島開展;隨著西方資本主義而來的傳教士與探險家,在臺北揮灑才情、名留千古。臺北,以海納百川的包容,讓不同的族群與文化在這塊土地上交融。
麻里錫口是哪ㄌㄟ
喔…原來是松山一帶啊
里族是哪ㄌㄟ其實剛剛上方地圖縮圖有答案哩
嘿嘿…原來是內湖、松山一帶我在這工作,所以就刻意找這個地方
日本大軍進城
4樓還有一個發現劇場可以觀看影片呢
未完!待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