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4.2.1當代浮城過影77.JPG

前天
星期六早上1.gif我搭著公車來到了長安西路台北當代藝術館7.gif說到台北當代藝術館,我還真的沒來過圖18.gif這一回無意間看到公車有直達台北當代藝術館這附近圖19.gif於是我就想去看看展覽去囉mt%20(58).gif

 

台北當代藝術館目前展覽的是雙城記7.gif雙城記是由陸先銘郭維國兩位藝術家一起的雙個展圖19.gif而展出的作品內容也以兩人的歷史來隱喻圖19.gif所指的正是在今天我們所面對的現實以及存在的可能圖19.gif而每一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理想的社會或者家園圖19.gif這種理想往往是對一種積極模式的尋求圖19.gif然而,我這一回來欣賞這個雙城記,還真的是很波折emo51.gif因為這一次我換了一張有WIFI上傳功能新的記憶卡圖19.gif而我星期六那天好不容易拍完的照片圖19.gif沒想到…居然在讀卡時,被格式化emo11.gif照片全都沒E___5073ZHJBPWFG.gif嗚…偶當時真是欲哭無淚m151.gif那天晚上我試著用網路上免費的救援記憶卡格式化軟體,來救看看圖19.gif結果勒...免費的版本只能救個20MBemo18.gif想要救全部的照片就得付1500,有夠貴的E___5081ZHJBPWFG.gif好友說:不然,我幫妳拿回去救看看圖19.gif我記得去年我也發生過如此的事件圖19.gif也是好友幫我救的單眼相機記憶卡圖19.gif而且去年最後好友也是花一千多元幫我救的圖19.gif然而,這一回我猶豫一個晚上,於是乎…Lucia小姐我終於做出了一個決定圖19.gif也就是隔天星期天再去一次台北當代藝術館emo7.gif再去拍一次好了m360.gif因為我想啊...門票才不過50圖19.gif與其花1500元90張照片,還不如花50元,再去拍個上百張照片,這樣比較划算圖16.gif也就這樣我昨天星期天早上去教會聚會完之後,又再次去了一趟台北當代藝術館5.gif不過這一回我換了一張常用記憶卡來拍圖19.gif回家小心翼翼的讀照片,終於成功的把照片整理好了圖19.gif接下來,就請您來欣賞我此次千辛萬苦歷經坡折而來的照片圖20.gif

 

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104.2.1當代浮城過影2.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1.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3.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9.JPG

 

台北當代藝術館門前的裝置藝術7.gif

 

104.2.1當代浮城過影12.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11.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13.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14.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8.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6.JPG

 

售票處7.gif

 

104.1.31當代4.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18.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19.JPG

 

親子影片欣賞區7.gif

 

104.2.1當代浮城過影20.JPG

 

上星期六來的時候,自己邊看邊拍圖19.gif

 

上星期天再此來看展時,決定借免費的導覽機,好好欣賞圖30.gif

 

104.2.1當代浮城過影22.JPG

 

雙城記~「浮城過影」陸先銘個展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都在奔向與其相反的地方…」查理斯·狄更斯《雙城記》

 

陸先銘的作品中,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與個體之間的關係不斷顯現。路橋系列是他從上世紀90年代臺灣的城市建設迅速發展開始,他將目光聚焦於這座城市中崛起的現代建築紀念碑。這個工業化的產物象徵著一座城市的精神,然而在這個宏大敘事的現代精神背後,陸先銘將視角拉回這座城市的主體,城市中的人與光陰的變遷。現代化加快了人的生活便捷能力,也加快了現代經濟的高速運轉,它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似乎都成為勢不可擋的必然趨勢。在這個趨勢背後,在這些光鮮亮麗的榮耀背後,無數個體仍然經歷、承受著自身的流變。

 

104.2.1當代浮城過影23.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24.JPG

 

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劃人介紹1.gif

 

104.2.1當代浮城過影26.JPG

 

藝術家檔案

 

藝術家檔案 包括陳列於105展間內,有關於藝術家陸先銘和郭維國個人生活成長與創作發展的相關資料、文獻、手稿、書籍、日記、圖像、物件及影片…等各種材料;以及設置於105門外走廊,對照台灣當代藝術與社會時代脈動的年表牆。以下是藝術家陸先銘先生的資料。

 

104.2.1當代浮城過影28.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31.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30.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29.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32.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33.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34.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35.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36.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37.JPG

 

藝術家陸先銘和郭維國1.gif

 

104.2.1當代浮城過影48.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49.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51.JPG

 

一樓走廊~過影

 

本次展出陸先銘將當代館106到108展間外面的長廊,特意改造成為一個體驗式的空間裝置;使用的兩種元素和手法,一是將走廊現有木窗於對面牆重新仿製,以營造一種左右完全對稱的空間架構,進而啟動窗外的實景觀看,以及窗內的文件閱讀—包括藝術家的手繪圖稿、靜態的影像和動態的錄像等;這些在小小窗格上與觀眾最先接觸的「創作文件」,實際都關聯到接下來進入展間所遇見的「藝術作品」。於此,觀賞動線和空間設施的整合,文件閱讀和作品欣賞的貫串,對創作者來說是歷史的回溯,對欣賞者來說則是全新的探索。其二是在走廊前中後段等距設置了四片鏡屏,透過觀眾自行操控轉動鏡屏,鏡子與鏡子之間的相互照映,賦予這個古老懷舊的紅磚廊道,一種人影憧憧、景物交錯的視覺效果,和時光流變的氛圍。

 

104.2.1當代浮城過影50.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54.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55.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56.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59.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52.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53.JPG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城鄉快速發展,大規模的道路建設工程,具現了社會躍進的企圖,如網絡般串聯各地的高架建設,也同時分割形塑了許多空寂疏離的空間和角落,此作描繪高架陸橋底下,透過巨大的橋柱群透視遠方的一種超現實景觀,天空中分不出日/月的一輪光圈,正照著下方,泛指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建築。這道看來也很像日式神社門面牌樓的黑色剪影,對照今日台灣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完全消失,彷彿也變成了藝術家當年寫下的一個時代預言。陸先銘以低調的黑鐵板、結實的大螺絲釘和映照四周環境及光影流變的曲面不銹鋼板,再現了通常是混凝土質感的高架道路橋柱和橋墩,襯著手繪的天空和遠景事物,將高架橋下荒僻冷漠的空間,轉化為莊嚴寧靜而隱有一種詩意的無人劇場。

 

104.2.1當代浮城過影60.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61.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62.JPG

 

雨後、歸、潛龍

 

這三幅繪畫,包括〈歸〉、〈雨後〉和〈潛龍〉,都是以不鏽鋼板取代畫布,藝術家直接在上面繪圖畫色,有意讓線條顏料和作為載體的鋼板互相試探遊說,從中開拓出特殊的肌理、質感、和光色效果。這三件作品除了實際尺寸特大,畫面的布置經營也刻意強化了建設的宏偉、空間的延伸、和一種視覺對比的張力。

 

104.2.1當代浮城過影70.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64.JPG

 

1990年初,高架化的道路建設,開始從郊外的高速公路擴展到都會地區,除了作為聯外交通之用,也被官方正視為解決市區交通阻塞的便捷之道。量體巨大、以車河姿態縱貫或橫越都市地平的高架道路,四處侵入都會空間,不斷地重塑都會的景觀,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都市的印象和環境的感覺。陸先銘即是當時台灣藝壇中,最早對這種時代發展和社會跡象有所感悟,且長程地透過創作來刻畫檢視,進而從中抒發個人想像與見解的畫家。

相較於陸先銘的早期畫作,以濃厚、低調、焦慮的性格,表達了城市建設的未知狀態與失序感覺;這三幅近作屬於現代化已發展完成的城市,雖仍疏離冷漠卻隱藏著溫度,訴說在急速奔騰中仍不可忽視的人性。如〈雨後〉畫面左上方,悠游散步的小紅傘;〈歸〉畫面右上方,急速通過的送貨車,都輕輕點出了四處流動在大城市裏的人文和生機;而〈潛龍〉遠處堤岸上如國家口號、公共標語般浮現的「金劍沉埋、壯氣蒿萊」(引自李後主-浪淘沙),卻好像檯面下的無聲吶喊,註記了過去的滿懷壯志和胸襟理想。

 

104.2.1當代浮城過影69.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72.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65.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66.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67.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68.JPG

 

飄飄何所似

 

此作混搭了陸先銘過去創作中慣用的圖像元素和異質材料,包含寫實的人像、人去樓空的老屋、從頭頂伸向遠處地平線的陸橋、鋼板切割擬造的枯樹、如假包換的LED跑馬燈、直接置入現成物的竹板凳等。陸先銘以這些元素建構一種舞台場景,用來烘顯夕陽餘暉的畫面中央,兩位長者倚坐在長椅兩端,正在交談的日常畫面。

 

104.2.1當代浮城過影74.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75.JPG

 

104.2.1當代浮城過影77.JPG

 

斜陽

 

104.2.1當代浮城過影80.JPG

 

 

此作也是陸先銘本次個展針對當代館空間格局而構想創製的新作,畫家跳脫了本身擅長熟練的藝術語言和媒介材料,大膽地結合雕塑、影像、空間裝置等異質的材料和形式,在當代館的入口形象區到二樓大展間中,就地建構了一件規模巨大而貫穿樓層,組件眾多而意象綿延的超大型裝置。此作主要的符號元素和情境表達,是用一種象形文字式小人物(首見於1988年畫作〈一個長大的夢〉)的25款變奏造型,搭配了不同尺寸規格的台座與穿越樓層的立柱,加上二樓地面不規則展示台構成的圍牆,以及牆面中反覆播出的小人物動畫,從中所鋪展出來的景觀,指涉了在有限的空間環境中,人們或被迫不停向前衝刺、或自我強迫不斷向上爬升的一種社會情境。

此一意念,來自陸先銘年輕時期創作發展的個人境遇,描述生活在社會重重壓力下的眾多小人物,猶如螻蟻般為生活打拚和日夜勞碌,週而復始的工作循環與壓力累積,以及弱勢族群迷走在社會大環境中的一種困頓心境。然而,它也可能意味著叛離和逃脫現狀,追求自由、建構自我的另一種「類群眾運動」。事實是,在這大型裝置中,所有的符號元素群和空間結構物,都流動匯聚到展場正中央,一個高達兩公尺半、由鏡面不鏽鋼打造而成的大型雕塑,它的造型樣式和現場的近80多個小人物雖如出一轍,但感覺比較像英雄領導或引路者,是整場最引人注目的造型符號,也是捍衛自由、鎮守人性的一種精神表徵。

 

104.2.1當代末竟82.JPG

 

104.2.1當代末竟84.JPG

 

104.2.1當代末竟83.JPG

 

104.2.1當代末竟86.JPG

 

104.2.1當代末竟85.JPG

 

 

4640996_134709059792_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C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