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二12/17休假日這天,我和好友一起又搭著高鐵來去趴趴走這次我們一起來到了嘉義
那天上午我們在太平雲梯這裡待到了快中午
中午我們就在太平老街內的雲境山城餐廳用餐後
然後我們又去了有著日式建築群的檜意森活村
接下來來到了此回最後一個景點:故宮南院
上一篇隨手分享了故宮南院外觀篇
這一篇來分享所有特展囉
此次來故宮南院看到了一個法國來的面具特展,讓我很訝異
巨大又重沉沉的面具,一張臉怎麼承受得住
這真的讓我百思不解
後來看到珍藏影片介紹
發現真的是帶在人的臉上,而且居然還可以跳舞
太驚人了
好了,不多說了,接下來就歡迎您賞文、賞圖啦
故宮南院
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電話:05-3620777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面具精品展
本展展出來自非洲、亞洲、美洲與大洋洲四大洲具代表性的百件面具。
部份面具已有悠久的歷史,有些面具則為近代製作,皆顯示出面具在四大洲的傳統社會中持續被使用,並且備受珍視
納汪塔泰水精靈面具(非洲)
布瓦族 / 布吉納法索 / 早於1965年 / 木材 /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
布吉納法索南部的布瓦族中,鐵匠兼雕刻師會創作斧型面具來體現生機力量,依據「多」(Do)信仰傳統,叢林間的超自然事物藉此有了生命。納汪塔泰水精靈面具的幾何紋飾中隱含象徵意義,內藏豐富多樣的動物圖像,藉此召喚大氣與水中的精靈。這些圖像紋樣是一種通訊系統,可說是精靈的語言,傳達各種規則和禁令;其中,三角形代表羚羊,交錯的方格則意指知識和無知。
尼佐普面具(非洲)
班岡泰.喀麥隆 / 早於1934年 / 木材 / 亨利拉布雷踏查採集 /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
喀麥隆西部的草原地帶包含許多佛(Fo)王國,轄下共享一種社會政治結構,就是牡杆(Mkem)祕密會所。每當舉辦葬禮或慶祝戰勝時,滿姜(Manjong)會所的成員就會配戴尼佐普面具。這些秘密會所以年齡組為分野,並專職作戰。以往會所的編制由戰士小屋組成,目的是訓練少男的作戰能力;今日則偏重公共勞動事務。這些面具的出動時機,是在充滿玩鬧氣氛的模擬戰鬥裡,因此不具宗教意涵。
契瓦拉頂飾面具(非洲)
巴馬那族 / 馬利 / 早於1964年 / 木材 /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
第五級的年齡組織稱為「契瓦拉」(Ciwara),就像務農的兄弟會,在教導耕作原理的同時,也激發團結勞動的向心力。面具總是成對展示,男女必定一組,分別代表太陽與土地,以及生育和播種的類比。這些頂飾上的波峰是基本的幾何形式和抽象自然主義的結合,呈現為身懷絕技的混種生物,堪為農人表率。造型取自土豚或食蟻獸,表示迅捷有力;羚羊,在神話中由莫索寇柔尼所生,她養育人類並傳授了耕地的技術;以及全身鱗片的食蟻獸,催發植物在地底生長。
寇葛面具(非洲)
丹族 / 象牙海岸 / 木材 /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
寇葛面具能為村落驅離巫師,以及淨化道路。面具的五官粗大駭人,看了令人不安,但一舉一動卻是為了重新調和聚落,使它成為一種善靈。
胡杜科面具(大洋洲)
巴豪族或布桑族 / 東加里曼丹省(婆羅洲),印尼 二十世紀 / 彩繪木材(輕材質)、工業顏料、藤莖 / 先前為巴比爾穆勒博物館之館藏 / 法國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
胡杜科源起於婆羅洲的達雅族。胡杜科面具結合了亮彩裝飾、精工細緻的蔓藤花紋,風格極度強烈,其彩色裝飾風格源自砂勞越地區的肯雅族克耶族文化,為巴豪-布桑族所從屬之文化。胡杜科面具兼具獸形與人形特徵,雖強調兇殘獸性的一面,但設計其實除了旨在威嚇,也為了安撫人心,引起觀者的畏懼之餘,也激起敬意、愉悅之情。 戴上胡杜科面具跳舞,目的是為了驅走可能妨害作物生長的惡靈,以求土地饒沃,保障村莊土地及人民的安危,喜迎耕種豐收,子嗣延續不絕。
卡瓦特面具(大洋洲)
拜寧族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印有紅色及黑色彩繪的樹皮布 / 法國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
在加澤爾半島的山區,,會於夜間舉行年輕男子成年禮之啟始儀式,同時會有壯觀的面具舞。製作面具的過程是傳承工藝技巧、學習繪飾圖案象徵內涵的神聖時刻,全程嚴禁女性介入。面具的圖樣可能取自蕨類植物的葉子,鳥類、毛毛蟲、蛇、蜘蛛的造型特徵也是入畫題材。卡瓦特面具以藤莖為框架,彩繪圖案取自動植物特徵,其最顯眼的特色是,以錘平的樹皮製成的臉上繪有同心圓狀的大眼,一副目瞪口呆的模樣。
薯蕷面具(大洋洲)
阿巴蘭族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編織工藝、紅褐色、黑色及白色彩繪顏料、貝殼 / 法國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
薯蕷是塞皮克河流域阿巴蘭族的主要農作物,為該地區的主食。成年男性爭相種植這種根莖作物,為的是收穫體型最長的薯蕷,以證明自己的地位,因此薯蕷儼然成為交易與競爭網絡的核心。體型大的薯蕷經收割後,會搭配以植物莖葉編織的特製面具,並以羽毛、貝殼、蝸牛殼、色彩鮮艷的水果等加以裝飾,再一起展示。 在儀式慶典上,薯蕷面具連結了薯蕷傳統及氏族祖先,薯蕷也會陳列在祖靈屋前,代表製作面具的男子所沿襲姓名的祖先。
面具(美洲)
美國華盛頓州,印地安馬卡族 / 彩繪木材 /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
從阿拉斯加到華盛頓州,美國西北岸的面具是特林吉特和馬卡原住民文化連續體的一部分;他們與鄰近的海達族、夸裘圖族及欽西安族擁有相似的「誇富宴」文化。這種奢華的儀式旨在慶祝重大的事件,並展現氏族的財富和力量,於是催生了大量的珍貴藝術品。這些在誇富宴戲劇表演上穿戴的面具,象徵著先祖曾遇見的靈魂,並提醒族人這些超自然的存在賜與他們的權利,抑或與哺乳類、鳥類或魚類的遭遇中習得的智慧。 尼亞灣的馬卡族人用特林吉特人的臉龐或雷鳥面具的形象,呈現這些獸形或人形的存在,同時敘說氏族歷史史中重要人物的傳奇。
面具(美洲)
格雷羅州.墨西哥 / 漆木、牙齒、鬃毛、獸皮
在中美洲的嘉年華傳統中,動物面具相當常見,其靈感來自前哥倫布時期,也參考了歐洲的前例。這一系列的老虎面具令人聯想到美洲豹的形象,前哥倫布時期的人們將之視為生殖繁衍的象徵。這些面具早至 1631 年即開始使用,且被端上德關舞的舞台。在舞蹈的最後老虎將被殺死,象徵著人們戰勝了森林世界中的野性。在格雷羅州,人們運用稱為拉亞多(rayado)的紋刻工法來製作這些面具,將兩層顏色相異的亮漆疊加在一起,再將其中一層的部分刮除,以突出的黑色色塊形塑鳥或兔子的主題。
別山臺戲面具(亞洲)
南韓楊州市 / 混凝紙漿、紡織品、纖維、彩繪顏料 /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
南韓楊州村裡的別山臺戲共有二十個角色,飾演上層社會的成員,並譴責其缺失。每個角色的面具都漆上了明亮的色彩,且在五官上有明顯的怪異之處。這張上有紅點的蒼白臉蛋呈現的是「小巫」,一位年輕舞者和藝伎;她激起了老僧的慾望,使他和徒弟浪蕩子之間頓生齟齬。
驅魔面具(亞洲)
斯里蘭卡 / 20 世紀前半 / 彩繪木材、毛皮、植物纖維、陶瓷、貝殼、皮革、金屬線 /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
在斯里蘭卡,有種用來治癒病人的驅魔儀式稱為桑尼雅庫瑪(Sanni Yakuma)。儀式通常在黃昏舉行,人們戴著雙眼因高燒而瞪大、眼角膜發黃的面具,在瘋狂的舞蹈中模仿著瘟疫本身。 透過奇異的外觀及舞蹈形式,這些面具意圖將散播疾病的惡靈擬人化。您眼前的這個面具可能是德瓦桑尼亞(Deva Sanniya),象徵天花、霍亂和其他傳染病,抑或是寇拉桑尼亞(Kola Sanniya)––所有惡靈的首領,兩者皆有巨大的獠牙。
以下還有很多很特別的面具
薩瓦蒂泰─故宮泰文化特展
本次展覽,嘗試由臺灣民眾較為熟悉的故宮院藏史料出發,回顧泰國在大陸東南亞的多元族群與文化激盪下,於精神信仰及藝術上所展露的傳統特色。接著,引領觀眾進一步思考在全球化的當代,泰文明在接納異質性的日常實踐中,數百年來如何演變創新風貌,而「泰文化」又將如何被定義。透過其與世界的交流與對話,省思同為海陸樞紐位置的臺灣,面對多元文化移入的態度與共榮發展的可能。
清 道光朝 暹羅國金葉表文及螺鈿漆盒
暹羅王國的外交關係多建立於貿易目的之上,並時以國書做為主要交流形式。本件黃金國書的外盒,是以傳自阿瑜陀耶時期的珍珠母貝鑲嵌漆器工藝,製作出蓮花苞紋,並加上稻穗、花朵等裝飾;泰國螺鈿漆器主要用於皇家物品,如曼谷大皇宮內的玉佛寺門板便為螺鈿工藝的經典之作。
泰國 15-16世紀 青釉人物、動物、小罐等 素可泰 西撒查納萊窯
泰國外銷陶瓷分布於十四至十六世紀亞洲數個陸地或沉船遺址。推測因中國陶瓷供應短缺,或泰國商港繁榮積極爭取等原因,其陶瓷產品躍上亞洲海上貿易舞台,成為外銷新星,於十五世紀左右達到顛峰。
清代肉形石展
長5.73公分,寬6.6公分,厚5.3公分
看起來鮮嫩多汁、香氣四溢的肉形石,是由堅硬的玉髓類碧石製成。石材本身具有的層疊紋理,讓人聯想到豐厚肥美的五花肉。工匠利用這一特徵,由上至下,染上由深到淺的褐色,達到如醬油深滷的色澤。更為突出的是,工匠在頂面加上無數細小的凹點,除了造成毛細孔的視覺效果,更將堅硬的石材轉化為東坡肉剛起鍋時,表皮既鬆軟又富彈性的膠質感。通過視覺完美傳達色、香、味的肉形石,凝結了傳統烹飪文化的精粹,也喚起心中的美味記憶!
芳茗遠播特展
穿上亞洲-織物的交流與想像特展
本展覽以院藏亞洲織品服飾,包括中國、日本等東亞文化圈;以及印度、印尼等南亞、東南亞文化圈的織物,規劃「千絲─精湛織繡的東亞」、「躍動─繽紛繪染的南亞及東南亞」、「流轉—紋飾技藝的跨域與影響」等三個單元,介紹不同文化圈的織物及服飾特 色,並進一步探討貿易交流下織物的跨域交流與想像。另設一教育推廣區域展出「華布—亞洲織物常見的裝飾技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織物技法。
蔡牽與王得祿特展
蔡牽(1761-1809),福建同安人,出身寒微,乾隆六十年(1795)間入海,靠重整閩浙海域鳳尾、水澳兩幫海上勢力,以及接收安南艇匪殘餘勢力,迅速崛起;進而從嘉慶二年(1797)還不甚著名,到嘉慶五年(1800)已躍升為福建洋面唯一擁有三十餘隻船的大集團。清代檔案記載:身材矮小,面色黃瘦,在太陽穴有刀傷疤痕,身著蕉布短衫,青紗褲子,花綢巾包頭,手戴金鐲,赤腳穿鞋,賊眾乎為「大老板」,也有稱為「大出海」的蔡牽,勢力北竄山東,南往粵洋、安南。除在閩浙及兩廣沿海劫船越貨、限制航道、收取「出洋稅」,與香港的張保仔相互支援、呼應外,又曾稱霸臺灣海峽,在鹿耳門、噶瑪蘭建立據點。
王得祿(1770-1842),嘉義人,武生出身,是清代臺灣籍最高武將。乾隆年間林爽文事件時,募勇解諸羅城圍而崛起;嘉慶年間除參與護送冊封琉球國王特使外,也加入追剿東南海盜行列。自投身水師後,長期與蔡牽交戰,一路由千總、守備、遊擊、副將、總兵,而後替補追緝蔡牽而殉難的李長庚(1752-1807),晉升為從一品浙江提督。自清嘉慶三年(1798)嘉慶皇帝點名要對蔡牽「緝拿務獲」,就啟發了兩個不同出身,不同陣營的蔡牽與王得祿的關連。期間蔡牽繼嘉慶八年(1803)首次攻擾臺灣後,接續進犯鹿港,進泊鹿耳門。嘉慶十年(1805),攻佔滬尾(今天新北市淡水區),自稱「鎮海威武王」。嘉慶十一年(1806)進據洲仔尾(今臺南市永康區),遭遇金門總兵許松年、澎湖水師副將王得祿率軍趕至,遂轉而據守噶瑪蘭(今宜蘭),但再受王得祿追擊,才離開臺灣,退回閩浙洋面。隔年嘉慶十二年(1807)十二月,由於受命專捕蔡牽的浙江提督李長庚被蔡牽狙殺,職務轉由王得祿接續,正式進入了蔡牽與王得祿的對決局面。
嘉慶十四年(1809)接任福建水師提督的王得祿與浙江提督邱良功,在浙江台州漁山外洋合兵圍攻,蔡牽以銀元替代用盡的彈丸。王得祿中砲受傷,但仍下令以坐船衝撞蔡牽船舵,最後船覆,蔡牽落海身亡。一代海上梟雄雖然殞落了,但也造成了清廷改變臺灣軍事佈署與海口防務。蔡牽與王得祿的海上對決,展現十九世紀初臺灣沿海的治理;也由於蔡牽的跳粱海上,才有日後王得祿的功業彪炳,讓王得祿得有機會由千總起身,歷經嘉慶、道光朝,從賞封二等子爵到追封伯爵,而後太子少保到追贈太子太師銜的晉升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