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去完教會之後,就搭著公車來去京華城附近的台北偶戲館想來去台北偶戲館看一個特展
而進入台北偶戲館看特展前,當然館內的常態館也得看一下囉
不知道是否因為已經來過了,第一次來時拍了不少照片,所以今天來這裡就選擇性拍拍了
我這次的重點擺在特展上
至於特展待下一篇分享啦
台北偶戲館
台北市松山區市民大道五段99號2樓
電話: (02)2528-9553
門票:全票50元
憑藉著對偶戲藝術的熱情,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先生,將數十年來個人收藏的戲偶捐出,希望臺北市政府能為它們成立一處永久保存、展覽的處所。經過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縝密規劃,這批珍貴文物終於在「威京集團京華城社區回饋計畫案」中找到歸宿。兼具戲偶展出、演出、教學、典藏功能的「台北偶戲館」,於2004年八月正式開館。
台北偶戲館以「愛耍創意、愛耍偶」為訴求,劃分為「袋袋相傳-布袋戲區」、「絲絲入扣-傀儡戲區」、「影影約約-皮影戲區」、「偶戲萬花筒-互動體驗區」四個單元、以及「戲偶DIY課程」。介紹臺灣傳統與現代偶戲的歷史與發展,以及介紹布袋戲偶、皮影戲偶、懸絲偶等各種現代偶。接續傳統及現代,結合東方與西方偶戲藝術,台北偶戲館成為國內外朋友認識偶、欣賞偶、把玩偶的最佳公共場域。
袋袋相傳﹝布袋戲區﹞
金光戲台
金光戲台為演出金光布袋戲時所使用的舞台,是現今野台布袋戲的主要舞台形式,此類舞台最大的好處是拆搭方便,並且易於集中觀眾的視線,還可以於舞台內隱藏機關,製造氣氛及效果。
傳統配樂
傳統布袋戲表演的後場音樂,分為南管和北管兩種音樂風格,依據樂器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文場跟武場,南管布袋戲以文戲為主,特色是管弦合奏,以琵琶及洞簫為主樂,北管特色為鑼鼓打擊,音樂較熱鬧,娛樂性強,逐漸取代南管地位。傳統布袋戲表演的後場音樂,分為南管和北管兩種音樂風格,依據樂器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文場跟武場,南管布袋戲以文戲為主,特色是管弦合奏,以琵琶及洞簫為主樂,北管特色為鑼鼓打擊,音樂較熱鬧,娛樂性強,逐漸取代南管地位。傳統布袋戲表演的後場音樂,分為南管和北管兩種音樂風格,依據樂器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文場跟武場,南管布袋戲以文戲為主,特色管弦合奏,以琵琶及洞簫為主樂,北管特色為鑼鼓打擊,音樂較熱鬧,娛樂性強,逐漸取代南管地位。
絲絲入扣﹝傀儡戲區﹞
福祿壽三仙
影影約約﹝皮影戲區﹞
皮影戲在台灣又俗稱「皮猴戲」,相傳源自於中國漢朝,因為漢武帝思念去逝的妃子李夫人,相思成疾,於是江湖術士便以李夫人的剪影安慰皇帝,治癒了他的相思病。另一種傳說記載,皮影戲是由漢代名將韓信所發明,他下令士兵以剪影的方式嚇退敵軍,後來漸漸演變成皮影戲的娛樂表演。
中國皮影戲外傳
戶外可以看到晶華城百貨與101大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