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到了Lucia小姐我的每月的休假日這一回我和好友一起搭著高鐵來去嘉義趴趴走囉而大約是一個多月前,我們決定1月份的出遊不開車去趴趴走改搭高鐵來是稍稍遠一點的嘉義而也就這樣好友在半個多月前預購好了高鐵票而昨天當我一上高鐵車廂才發現好友買的是信用卡升等的商務車箱這還是我搭高鐵以來第一次搭商務車箱商務車箱裡有提供報紙、飲料、茶水、點心害我有點小後悔…早餐吃的太飽了而感謝好友讓我有機會可以搭看看商務車箱,而這樣的起程,真的感覺好像要去郊遊呢
而這一次來到嘉義,第一個景點我們要來去參觀嘉義的故宮南院而我們在嘉義高鐵站搭乘台灣好行公車一路來到了故宮南院,而故宮南院整個園區真的好大我們只有直直的往博物館大廳那棟建築前進至於故宮南院的外圍我們沒有去走走一來是時間的緣故,二來是等逛完整個博物館雙腿已經發酸走不動了,所以就作罷了而說到故宮南院,這次我是事先在網路上訂票然後在到現場領票,才去看展的而我們買雙展套票(特展、常設展覽),所以有送語音導覽而我們就邊聽導覽、邊拍、邊欣賞囉而故宮南院裡面的展覽,除了肉型石和日本特展這兩個是禁止拍照之外其他都是可以拍照的而好友真的很認真,一一聽過導覽後,才拍下眼前的作品而因為照篇實在太多了,所以在這一篇我就先來分享一下關於故宮南院的常設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05)3620777
民國93年12月15日行政院核定在嘉義縣太保市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原訂於97年竣工開館,惟陷於履約紛爭,工程停滯,復因莫拉克風災基地淹水高達10.3米,遂於99年10月22日完成修正計畫,重新起動。博物館硬體建築工程委由營建署代辦;軟體策展則以本院豐富的典藏為主,輔以國際借展,積極策劃各項精彩的展覽,發揮現代博物館應有的典藏、研究、維護、教育、展示、育樂、休閒及文創等各項功能。99年辦理第二次修正計畫增列軟體建置經費8.34億元,作為徵集亞洲文物及圖書採購之用,總計籌建經費為79.34億元,加入BOT園區投入開發經費30億,總計籌建經費達109.34億元,於104年12月28日開館試營運。
這裡的陽光好大,眼睛都快睜不開了
博物館大廳
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
亞洲幅員遼闊,自然地理環境多變化,人口聚集且種族繁多,形 成了多樣的織品文化,例如:東亞大陸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長期發展出栽桑養蠶的農業經濟,孕育了絲綢文明;地處熱帶的東 南亞民族,男女下半身習慣穿著筒裙-紗籠,產生了各地不同的紗籠風貌;南亞的印度半島上,婦女習慣穿以一塊布包裹式的紗麗 ,色彩鮮艷、裝飾工藝豐富;生活於廣大草原的中亞游牧民族,喜愛粗獷圖案與大膽用色的伊卡,成為鮮明的綠洲色彩;位於歐 亞文明緩衝地帶的土耳其、敘利亞等地,拜占庭及伊斯蘭風格時而出現在織品服飾上。
本院典藏有藝術成就極高的歷代緙絲與刺繡珍品,近年來更積極 徵集亞洲織品,拓展亞洲文物的典藏。為呈現多元繽紛的亞洲織品藝術文化,本展覽除在新舊典藏的織品文物中進行選件,並特 別向瀋陽故宮博物院商借清代皇家絲綢袍服與袍料及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商借台灣原住民織品,期讓展覽內容更為豐富。展覽以 「絲綢故鄉」、「紗籠風采」、「夢幻彩織」、「草原色彩」和「東西交織」等五單元,分別展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和 西亞等五個不同區域的織品,最後再以「織染繪繡」單元帶領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傳統織品工藝,進而欣賞亞洲的人文藝術成就 。
印尼/森巴 20世紀早期 人形動物紋經錦筒裙
印尼森巴島東部女性長筒裙,穿著由胸至腳踝, 為慶典時的盛裝。由上下兩段布拼接製成,上段是橙、褐二色條紋,下段紋飾十分精彩:主紋為直立的裸體男性人形紋與生命樹 紋相間排列,樹上對鳥停歇,樹下有魚形紋,風格特別。主紋上下有數道橫條,裝飾有馬紋、鳥紋、花紋、海浪紋與水波紋等, 呈現製作者的巧思。裙布採用經顯花織造而成,又稱經錦,是以二組色彩的經線,一組織地,一組織圖紋,應用原始 的腰織機手工織成。這類以人形紋設計的經錦,是東森巴島上的獨特織品。
茶文化展廳~芳茗遠播
品茶,是生活,是時尚,是藝術,是文化,也是飲茶人共通的語 言。 茶的原鄉在中國,自古發展迄今,已由解渴藥飲,經過唐宋的煎煮點啜,到明清的沖泡慢品,隨著茶葉製法的改變,茶器的 使用與品茗方式也隨之變化。漢地飲茶習俗,通過使臣與貿易的傳播,融入蒙藏人民的生活,茶葉需求日漸增加,茶馬古道於焉 成形,發展出游牧民族的飲茶方式與器皿。
唐宋時期,品茶透過日本遣唐使、留學僧侶及商賈自中國傳入日 本,並融入當地的文化精神與行茶禮儀,發展成一套嚴謹的日式茶道。明末,福建僧侶又將閩式飲茶法及宜興茶器帶入,結合日 本文人清談的飲茶方法,形成「煎茶道」。
明末清初,飲茶習慣也跟隨中國東南沿海移民的足跡,傳到東南 亞與臺灣。臺灣不僅延續閩粵地區「工夫茶」的飲茶傳統,發展至今已將喝茶氛圍推至藝術領域。據《諸羅縣志》記載,臺灣中 南部有野生茶樹,說明臺灣地區適合種植,茶商自閩南地區引進茶種及製法,並不斷改良,終於在一九八○年代發展出高山茶, 主要分布於中南部山區。
展覽依前述脈絡分為「茶鄉—中華茶文化」、「茶道 —日本茶文化」、「茶趣—臺灣工夫茶」等三單元,展出院藏茶文化相關文物,呈現各區域特有的品茗方式與文化; 並藉由明代茶寮、日本茶室及現代茶席等情境空間展示,營造出不同時空飲茶的特有氛圍,帶領觀眾認識茶在亞洲的傳播與交流 ,如何發展出各具特色又相互融通的茶文化。
明代茶寮
日本茶室
清末民初「是禮」款紅磚茶擔
長方形紅磚胎茶擔為潮汕工夫茶特有造型,潮汕稱為「茶擔」,是放置各式茶器的櫃式茶棚,磚胎低溫燒成。這類形制茶擔雖有大小之分,但分格置器內容大同小異。器一般分 上中下三段,據茶學者考證,(註)上段右上放置茶爐,有三開口,上口為大圓孔以便納爐,前為八方扇形風口,背後則留一小半圓形散熱口,因置風爐,故佔有上中段;上段左邊僅留上方的海棠形孔洞,以容海棠形茶葉罐,其下中段左面為方形大開口, 可置茶壺、茶杯等茶器;下段整面於右面開口呈一斜放的花瓶瓶體,其上則為磚體刻印瓶口及插飾牡丹花一枝,上實下空巧妙地
形成瓶花裝飾,此格盛放爐炭,作用與炭籠相同,格後方亦有一小半圓孔洞,或亦作散氣之用。茶擔兩側亦分三段,下段各有一 扇形開孔,以供手抬提放;茶擔背面除前述上下各留兩小半圓形開孔外,面平而無裝飾。
日本明治時代 煎茶提籃茶器組
小型煎茶提籃茶器組,為野外喫茶時使用。全組 有白泥風爐、白泥側把燒水壺、朱泥茶壺、青花杯、銅茶托、錫茶葉罐、竹雕茶則、青花香合、銅香瓶、銅炭箸、佛經卷、佛鈕
銅印、方漆盒、龍紋銅鏡、藤墊等共二十四組件,悉數收納竹編提籃內,方便攜帶。
乾隆七年 洋彩錦上添花紅地茶鍾一對
此為清宮檔案中乾隆六年、七年製作的「乾隆款洋彩錦花紅地茶鍾」,另還有相同技法、敞口、口徑較大約十二公分的「乾隆款洋彩錦上添花紅地茶碗」。
類紫紅地錐刻洋彩器,剔、畫工精密,不僅器內外滿施彩釉,壺蓋內及底部,甚至圈足、蓋圈足底部也全施金彩。雖然紋飾繁褥,但見錐、畫工序之講究。茶壺與與茶鍾紋飾極為接近,惟茶壺款識為料款;茶鍾則為六字青花篆款。
日本桃山-江戸時代 瀨戶窯 褐釉茶末罐
這類小罐樣式仿自福建、廣東各窯,原應為香料罐,外銷至日本後被茶人轉用為茶末罐,鐮倉時代(十四世紀)以後, 瀨戶、美濃各窯均有仿造。室町時代末期(十六世紀)隨著草庵茶的興起,日本製的茶末罐成為主流,生產地遍及全日本。瀨戶是日本愛知縣瀨戶市周邊生產陶瓷器的總稱,多產日常用器。桃山時代(十六世紀晚期)隨著茶道的興盛,也生產許多茶器。
茶末罐,另附三個包覆的袋子(日文稱「仕覆」),分別是白地纏枝牡丹織金、青綠地纏枝牡丹織金、花色四菱緞子,用於搭配不同主題的茶席。根據收納外箱上小崛宗慶(1923-2011)的墨書記載,本作品曾為江戶時代造酒大豪商鴻池家的舊藏;另一收納筒狀木盒上有小崛政峯(1690-1760)的墨書,題名「五月雨」,箱蓋內面則錄有小崛政方(1742-1803)的和歌一首。小崛等三人為武家茶道中 的遠州流派,重視樸素內省的侘茶精神,政峯為五代、政方為七代、宗慶為十二代宗家。
延伸閱讀:
下一篇 嘉義故宮南院(2)國際借展區 (請點下面的圖,就可進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