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又到了Lucia小姐我的每月的休假日這一回我和好友一起搭著高鐵來去嘉義趴趴走囉
而這一回我們搭著高鐵來到了嘉義
而這一次來到嘉義,第一個景點我們要來去參觀嘉義的故宮南院
在上一篇我已經分享了故宮南院的常設展
而接下來在這一篇我要分享的就是故宮南院的國際借展的特展囉
而其實我們也有去參觀肉型石和日本特展這兩個展覽
不過因為這兩個展覽是禁止拍照之外
所以就沒有照片可分享囉
而說真的故宮南院裡面展出的展品,其實還好,沒啥大看頭,就是這樣
而我無意間聽到當地人說的:故宮南院不來會後悔,來了更後悔
想想…我是沒後悔
我覺得來走走、看看也是不錯啊
接下來歡迎您繼續來欣賞關於故宮南院的國際借展的特展囉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05)3620777
民國93年12月15日行政院核定在嘉義縣太保市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原訂於97年竣工開館,惟陷於履約紛爭,工程停滯,復因莫拉克風災基地淹水高達10.3米,遂於99年10月22日完成修正計畫,重新起動。博物館硬體建築工程委由營建署代辦;軟體策展則以本院豐富的典藏為主,輔以國際借展,積極策劃各項精彩的展覽,發揮現代博物館應有的典藏、研究、維護、教育、展示、育樂、休閒及文創等各項功能。99年辦理第二次修正計畫增列軟體建置經費8.34億元,作為徵集亞洲文物及圖書採購之用,總計籌建經費為79.34億元,加入BOT園區投入開發經費30億,總計籌建經費達109.34億元,於104年12月28日開館試營運。
尚青~高麗青瓷特展
高麗青瓷是高麗王朝(918-1392)在朝鮮半島所燒製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窯址主要分布於現今南韓全羅南道康津郡與全羅北道扶安郡境內,窯場眾多,產量豐富。自十世紀開始生產以來,產品多以單色青瓷為主。遼聖宗(982-1031)永慶陵出土的高麗青瓷殘件,提示了高麗青瓷的流通及傳入中國的可能時間。
北宋徽宗時期(1100-1125)出使高麗的徐兢(1091-1153),盛贊高麗青瓷的釉色與造型;在其所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記載:「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制作工巧,色澤尤佳」;又指出:「狻猊出香,亦翡色也。⋯⋯諸器,惟此物,最精絕。」呈現出宋人眼中高麗青瓷晶瑩透亮、如翡似翠的釉色,與汝窯的「雨過天青」釉色一般,共同表現出「師法自然」的美學精神。
除了青瓷釉色外,高麗陶工也透過陰刻、陽刻、透雕、象嵌、鐵繪、辰砂等多種裝飾技法,表現出自然萬物的生動姿態,反映出高麗時代人們喜愛從自然取得靈感的創作風格。尤其是十二至十三世紀間發展成熟、面貌獨具的象嵌青瓷,日後成為高麗青瓷的生產主流。總之,廣為傳布的高麗青瓷,在南宋太平老人的《袖中錦》中也贏得「天下第一」的稱譽。
青瓷雕刻筍形水注
傳世高麗青瓷中,有為數不少造型仿擬動植物的水注,中國宋代水注以金屬器為範本,高麗水注與其相較之下,氣質迴異,惹人憐愛的造型為高麗青瓷的魅力之一。本作外形模仿竹筍,由於生長快速,竹筍被視為多子多孫的象徵,筍皮為精緻的浮雕,葉脈則以細膩的陰刻施作,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筍皮有四層,此例極為罕見。具「翡色」之稱的釉色灰青透明,藉此釉層,完全襯托出造形與紋樣之美,為中國所難得一見的巧作,於類似作品中,當屬最為華麗的典範。圈足內亦上釉,底部可見硅石支釘痕三處。
青瓷印花牡丹紋碗
12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廣口,斜壁,矮圈足,底部除足端均上釉,並有四處支燒痕。碗
外壁光素無紋,碗內壁採印花方式,滿飾牡丹唐草,花瓣與葉面均以劃花手法描繪細節。通身施釉,發色灰青,釉質帶些許鐵斑。為節省時間成本,並同時大量生產,以陶範於碗內壁進行大面積印壓施紋的方式,亦可在中國見於耀州窯、定窯、龍泉窯產品,此碗內壁的施紋方式,結合印花與劃花二類,細部表現謹慎細緻,高麗工匠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胭脂盒
揚帆萬里~日本伊萬里瓷器特展
唐宋以來,日本人極喜愛中國生產的高溫瓷器,惟受限於技術和原料,無法自行燒製,只能仰賴中國進口,僅供上層階級使用。在日本桃山時代末期的1592 年,豐臣秀吉(1537-1598)出兵朝鮮,帶回熟稔製瓷技術的朝鮮工匠,日本仰賴瓷器進口的局面終於改變。朝鮮工匠在今日本佐賀縣有田町發現泉山瓷石,解決了原料的問題。1610 年代,又在有田町燒製出日本第一件瓷器。此後三四十年間,有田的製瓷技術蒸蒸日上,廣受好評,同時也透過鄰近的伊萬里港轉運出售,「伊萬里燒」之名不脛而走。十七世紀中葉,時值明清易代,伊萬里瓷器趁中國瓷器外銷廢弛之際,在國際貿易上異軍突起,經荷蘭東印度公司轉運出售,成為歐洲炙手可熱的商品。來自遠東的伊萬里瓷器,不但是歐洲王公貴族間爭相訂購的珍玩及餐具,也成為妝點宮殿的飾品與外交使節間餽贈的重禮。
五彩相撲人像
江戶時代.1680-1710 年代
有田窯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No.31343)
於延寶年間技術成熟的「柿右衛門樣式」相撲人像,表現各帶著「撥鬢」與「野郎頭」髮式的兩人在搏鬥瞬間栩栩如生的狀態,作品中丁字帶等處仍殘留著金彩裝飾。在英國貴族威廉‧賽西爾(1520-1598)的舊宅中藏有類似作品,同時該宅邸的家財目錄中,於1688 年亦記載「兩個相撲姿態的瓷器男像」。
五彩持傘美人紋大壺
江戶時代.1740-1770 年代
有田窯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No.32355)
壺身與蓋面上皆有雲頭狀開光,內繪撐著繫花油紙傘、穿著黑色高木屐舞動的美人,是以江戶時代人物風俗為主題的優美作品。蓋鈕為持扇的梳髻男性塑像,背左側留有一孔;器身以青花描繪牡丹花紋為地,藍白對比效果鮮明,金彩輪廓線亦為該時期的特徵之一。同樣以手持油紙傘跳舞的美人為題,最有名的就是鈴木春信(約1725 年左右-1770)的〈紅葉舞美人〉,伊萬里外銷瓷上的美人紋,可說是「瓷器上的浮世繪」。
五彩花鳥紋蓋碗
江戶時代.1720-1740 年代
有田窯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No.32284)
帶著蓋大碗,蓋鈕以罕見的兔鈕取代常用的獅子,兔子蹲踞於球狀物上,豎起的大耳朵與圓滾滾的眼睛令人印象深刻;同樣造型的兔子也有獨立為一作品的,或云是表現傳說中棲息月上的月兔。蓋與碗的開光內寫實地描繪捕捉雉鳥的猛禽(可能是鷲)姿態,彩繪上再以金彩繪描輪廓亦是此時期的特色之一。
五彩花卉紋調味罐組
江戶時代.1700-1730 年代
有田窯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No.32320))
四種調味料容器及其盛盤。盛盤中央附突起的空心喇叭狀筒,並設有調味料容器的圓形凹槽;其中三件容器帶流,器身畫圓形開光內飾金彩字母,分別為「A」(荷蘭語Azjin=醋),「O」(Olie=油)以及「S」(Siroop=糖漿),代表不同用途;缺流者於口緣設一洞口放置湯匙,推測用以盛裝芥末,可能是以荷蘭銀器為祖型。
五彩樓閣美人紋大盤
江戶時代.1700-1730 年代
有田窯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No.32301)
描繪牡丹與櫻花盛開的庭園中,於兩層樓閣內與屋外橋上有飽覽春景的遊女與隨侍。以青花描繪樓閣與岩石,再以紅彩與滿滿的金彩裝飾橋與雲,營造出春天華麗的風景。盤壁周圍繪有牡丹、菊花與梅花三朵,圈足內有十二個燒製痕,其中九個三角錐狀支釘還牢固地附著於上。
五彩卡拉克花盆紋瀝水盆組
江戶時代.1740-1770 年代
有田窯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No.32343)
開孔碗,附三足盛盤。形制特殊,可能是洗滌水果與蔬菜時用以隔水的瀝水缽,可直接放於餐桌。碗內面描繪綻放的瓶花,碗壁與盛盤內面相同,作八塊開光的「卡拉克」構圖;盛盤圈足內有複線雙圈「大明嘉靖年製」青花仿款,器外壁各飾牡丹植物紋。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嘉義故宮南院(1)常設館區 (請點下面的圖,就可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