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四9/18,LUCIA小姐我與好友來去基隆放放風、趴趴走當我們一早在望幽谷欣賞完美麗的海景之後
接下來就換LUCIA小姐我陪還沒有去過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好友一起來去走走囉
好友問我說:妳不是前兩週才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嗎
這樣可以嗎
LUCIA小姐我說:我那次只來探索館和3D海洋劇場,我還沒去參觀過主題館呀
不然我們這一次就從主題館開始參觀吧
然而,主題館其實很大,很多展示廳,真得逛起來要將近半天的時間
不過我們不免也發現不知是不是因為暑假期間主題館生意太好了
所以在主題館的每一個展示廳裡,總是會有一些互動式的器材上都貼著故障維修中呢
當時我們就想唉呀…怎麼會壞那麼多呀
這裡門票也不便宜說
真是讓人掉汗一下啊
好囉!接下就與大家來分享主題館裡的一樓、三樓的展示廳囉ㄟ…二樓勒
二樓是便利超商啦!跳過吧…
好啦!歡迎您的欣賞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367號
02-24696000
主題館
主題館1樓~深海展示廳
「深海展示廳」及「深海影像廳」這兩個展示廳可以說是海科館最具有特殊意義的展示廳,它們是由歷史建築「北部火力發電廠」的鍋爐室蛻變而來。提到這個很特別的建築物,不得不提一下它的歷史,北部火力發電廠興建於民國26 年(西元1937 年;昭和12 年),是日本領臺時期,使用海洋工程技術,進行「填海造陸」作業所構築的亞洲最新式大型火力發電廠。這個發電廠於民國70 年(西元1981 年)關閉,荒廢近20 年,直到有設立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需求,才又引起大家的關注。而「深海展示廳」就是使用這個鍋爐室0公尺到8 公尺的空間,「深海影像廳」則使用8 公尺到30 公尺的空間。
主題館3樓~海洋環境廳
臺灣四周環海,無論是在氣候、生態、文化以及經濟產業等方面都跟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黑潮從赤道帶來大量溫暖的海水,使得臺灣冬季氣候比起同緯度的內陸國家要溫暖許多,季風受到海面氣壓呈現終年性的交替律動,適時地帶來豐富雨水,滋養農作物的生長;各種海洋生物,例如飛魚、旗魚、鯨豚等,搭乘著黑潮便車來到了臺灣,加上南海水團和中國沿岸流的交互影響,臺灣擁有非常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使得漁業、養殖及水產品加工成為臺灣重要的經濟來源,進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飲食及信仰文化。我們可以說,海洋環境造就了臺灣這片豐饒的土地,我們無時無刻受到海洋環境的影響、依賴海洋環境而生存,但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對四周的海洋環境又有多少的了解呢?因此,「海洋環境廳」被設定為整個主題展示館參觀動線的第一個展廳,在觀眾踏入寬闊的海洋科技領域之前,先靜下心來感受臺灣海洋的獨特與豐富,藉著了解自身周遭多樣、多變的海洋環境及其對我們生活方式的影響,進而由內心感受到海洋環境的脆弱,需要我們的關心與保護。
「海洋環境廳」位於主題展示館C 棟的3 樓空間,面積約1300 平方公尺,本廳以「臺灣周遭的海洋環境」作為展示主軸,從感受海洋的存在開始,暗示觀眾即將進入海洋的世界,透過影像與互動展示,搭配無水海洋生態模型造景,了解臺灣海洋的多樣性,最後以臺灣四周海洋環境之變遷及海岸線今昔對比,引導觀眾思考海洋與人的關係,體認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性。透過本廳,觀眾將建立起對於海洋的初步認識,期盼更快融入海洋科學及科技領域。
這台故障啦!後面那台也是,貼著故障維修中的紙條呢
黑面琵鷺耶
主題館1樓~海洋文化廳
為什麼在一個「海洋科技博物館」內會有一個名為「海洋文化」的展廳存在?在這,請您不妨先拋開「海洋文化」的各種學術型定義,單純回歸「文化」的本質。文化,就是生活的累積,不管是有形抑或無形。在台灣這個四面環海的國家,海洋與生存在島上的子民在不同的面向中織羅出一張緊密的網。在海科館中,除了讓您認識台灣多元且多變的海洋環境、有機會進一步接觸平日不易接觸的海洋科學與科技領域、認識各種海洋生物與非生物資源在生活的應用外,我們還希望有一個空間,讓故事的主角從「海洋」回到「人」,認識這些我們平常可能陌生、但卻真切存在的與海共生、共存的一群人,聽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一下他們的生活,再進一步思考,我們的「海洋文化」精神與本質究竟是什麼?
我來個鹽田假體驗
以前人稱的…討海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