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到了LUCIA小姐我的休假日了然而,因為最近家裡這本難念的經令我心情亂糟糟ㄋㄟ
所以我最近幾天真的是超期待休假日趕快到來ㄋㄟ
之前我本來是排在上週四要來去走走的
結果…颱風來啦
所以改期,改到今天囉
然而,這回LUCIA小姐休假又拉著好友一起來到宜蘭趴趴走
大概在月初時,我看到報上有說6/7在宜蘭員山鄉
有一個名叫:台灣碗盤博物館要開幕
所以當時就想好等台灣碗盤博物館開幕後要來去瞧瞧的
於是…今天我如願了
終於來一睹台灣碗盤博物館的風采囉
台灣碗盤博物館
宜蘭縣員山鄉永和村永同路3段26號
03-9223699
館內2萬多件碗盤產出時期從明清到現代,還有世界各國精緻品,碗盤中的圖案也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台灣碗盤博物館。這2萬多件碗盤是館長簡楊同近15年來的珍藏,產出時期從明清到現代。簡楊同館長說,館中2萬多件收藏品有的是他從台灣各地民間與國外買來,有的是民眾知道他有這樣的愛好,在搬家時把不用過時的碗盤送給他,有的甚至是他從廢棄堆中尋獲。
「吃飽也未?(吃飽了嗎)」簡楊同表示,許多民眾在見面就先彼此互問這句話,說明了民以食為天,吃飯是大事。吃飯用的碗盤是一般人最密切的生活文化器物,不論是家財萬貫的富豪,或是一般市井平民,天天三餐都會使用到碗盤。在台灣碗盤博物館中,可見到許多碗盤彩繪表現充滿濃濃的台灣味,其中包括象徵年年有餘的魚、祈中科甲的龍蝦、南島風情的椰風海景、清雅的梅蘭竹菊,還有福祿壽喜及龍鳳呈祥等圖案,反映過去經濟不富裕的年代,民眾希望在餐桌上能享受到美食,期待生活更好。
「碗盤破了,也可以補!」在館內中還有數件碗盤被摔壞了,經由早期的補丁技巧讓它不會漏出湯湯水水,見證台灣人民的節儉風範。民國70年代以後,塑膠餐具製品的興起,加上機械化生產的陶瓷,更讓人懷念過去阿公阿嬤時代的碗盤,雖然工法較為粗糙,卻給人古樸素雅的親切感,道盡先民篳路藍縷的辛勞。
入口處掛有1個以木板釘製的超大魚仔盤長3.8公尺、寬2.8公尺
整體面積是過去一般傳統「魚仔盤」的百倍大相當吸睛
這堆碗公,壯觀吧
這堆碗盤最怕地震了,這是避震掛勾
這個古早燉碗,我家嘛有ㄟ!我阿母以前都用這燉補給我們吃ㄋㄟ
哈哈…恬恬吃三碗公半,好耳熟的俚語喔
可愛的金魚碟子,讓我想起我在公司養的珠麟,我叫牠:倒頭哉
鐵飯碗有聽過吧,這是金飯碗,捧金飯碗是現代大眾的理想
60年帶鶯歌一帶流行閃光釉,這種電花碗,在當時就相當討喜
博物館二樓及倉庫區
古早味的床鋪